距離中醫(yī)醫(yī)術確有專長考核越來越近,相信很多參加中醫(yī)醫(yī)術確有專長考核的考生都對“暈針、滯針、彎針的處理方法—中醫(yī)專長醫(yī)師考核”感興趣,記住考點考試不丟分!醫(yī)學教育網小編為您整理相關知識點如下:
暈針
暈針是在針刺治療中病人發(fā)生的暈厥現(xiàn)象。
處理要點:可分五個步驟進行救治。
1.立即停止針刺,并將已刺之針迅速全部起出。
2.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之處,讓患者頭低腳高位平臥,松開衣帶,且要注意保暖。
3.癥狀輕者靜臥休息,給予溫開水或糖水,即可恢復。
4.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,可針刺人中、素髎、內關、涌泉、足三里等穴,或溫灸百會、氣海、關元等。尤其是艾灸百會,對暈針有較好的療效,可用艾條于百會穴上懸灸,至知覺恢復,癥狀消退。,
5.經以上處理,仍不省人事,呼吸細微,脈細弱者,要及時配合現(xiàn)代急救處理措施,如人工呼吸等。輕者,經前三個步驟處理即可漸漸恢復;重者,應及時進行后兩個步驟。
滯針
滯針是指在行針時或留針期間出現(xiàn)醫(yī)者感覺針下澀滯,捻轉、提插、出針均感困難,而病人則感覺痛劇的現(xiàn)象。
處理要點:
1.因病人精神緊張,局部肌肉過度收縮所致者,應采用:①適當延長留針時間。②在滯針穴位附近運用循按法或彈柄法。③在附近再刺一針。
2.因行針手法不當,單向捻轉太過所致者,應采用:①向相反的方向將針捻回。②配合彈柄法、刮柄法或循按法,促使肌纖維放松。
彎針
彎針是指針柄改變了進針時或刺入腧穴時的方向和角度,提插、捻轉以及出針時均感到十分困難,患者感到疼痛。
處理要點:
1.出現(xiàn)彎針后,不得再行提插、捻轉等手法。
2.根據彎針的程度、原因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:①若針柄輕微彎曲者,應慢慢將針起出。②若彎曲角度過大,應輕微搖動針體,并順著針柄傾斜的方向將針退出。③若針體發(fā)生多個彎曲,應根據針柄的傾斜方向分段慢慢向外退出,切勿猛力外拔,以防造成斷針。④若因患者體位改變所致者,應囑患者慢慢恢復到原來體位,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將針緩慢起出。
斷針
斷針是指行針或出針時發(fā)現(xiàn)針身斷裂,斷端部分露于皮膚之上,或斷端全部沒入皮膚之下。
處理要點:
1.囑患者不要驚慌亂動,令其保持原有體位,以免針體向肌肉深層陷入。
2.根據針體殘端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方法將針取出:①若針體殘端尚有部分露在體外,可用手或鑷子取出。②若殘端與皮膚面相平或稍低,尚可見到殘端時,可用手向下擠壓針孔兩旁皮膚,使殘端露出體外,再用鑷子取出。③若斷針殘端全部沒入皮內,但距離皮下不遠,而且斷針下還有強硬的組織(如骨骼)時,可由針旁外面向下輕壓皮膚,利用該組織將針頂出。④若斷針下面為軟組織,可將該部肌肉捏住,將斷針殘端向上托出。⑤斷針完全陷沒在皮膚之下,無法取出者,應在X線下定位,手術取出。⑥如果斷針在重要臟器附近,或患者有不適感覺及功能障礙時,應立即采取外科手術方法處理。
血腫
血腫是指出針后針刺部位腫脹疼痛,繼則皮膚呈現(xiàn)青紫色。
處理要點:
1.微量的皮下出血,局部小塊青紫時,一般不必處理,可待其自行消退。
2.局部腫脹疼痛較劇,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到功能活動時,可先做冷敷止血,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,以促使瘀血消散吸收。
2021年中醫(yī)醫(yī)術確有專長人員醫(yī)師資格考核:三棱針的操作方法
中醫(yī)專長醫(yī)師資格考核:運用適當?shù)陌喂薹椒?/a>
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“暈針、滯針、彎針的處理方法—中醫(yī)專長醫(yī)師考核”相關內容,輕松備考,事半功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