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陽微結”證,出自《傷寒論》第148條,其曰:”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。“從文中的敘述可以看出,該證以大便秘結為主癥,既沒有明顯的熱象,又非單純的陰寒之癥,所以稱之為”陽微“。”陽微結“證在臨床上并不少見,由于容易被誤認為它證,因而歷代醫(yī)籍中,論及該證病機及臨床證治的較少。有鑒于此,筆者將該證的病機及臨床癥狀分析、介紹如下。
根據原文的“必有表,復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里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里,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。”可以判定,該條所列諸癥,應屬少陽病范疇。其所謂的內癥是除“頭汗”一癥之外的其余諸癥,即“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”等,這些癥狀原本都具有少陰病的性質。但是由于外癥“頭汗出”的存在,使整個病癥的性質發(fā)生了質的變化。在《傷寒論》中,除亡陰亡陽的脫汗外,汗出一般都屬于陽證,其中頭汗則多屬于陽明。文中以“頭汗出”為半在外之癥,這就是說,半在外者就是半在陽明。正因為如此,原文明確提示:半在里的諸癥,雖具有少陰病的性質,但“不得為少陰病”。正如柯韻伯所說的:“此條具是少陰脈,謂五六日,又是少陰發(fā)病之期……必究其病在半表,而微惡寒亦可屬少陰,但頭汗始可屬之少陽而勿疑也”(《傷寒論翼》)。在這里,“頭汗出”是辨證的關鍵所在,無此癥則為陰證,有此癥則為陽證。這正反映了,中醫(yī)辨證論治的確定性。
結合《傷寒論》第7條“發(fā)熱惡寒者,發(fā)于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(fā)于陰也”的陰陽總綱來看,作為少陽病特征之一的“往來寒熱”,并不是成無己所說的“邪在表則寒,邪在里則熱”(《注解傷寒論》)的病機表現。其發(fā)熱,則陽氣來復,有祛邪出于表、出于陽之勢;其惡寒,則陽氣衰弱,邪有乘虛入于里、入于陰之勢。寒熱往來不止者,正是邪正交爭于半表半里、半陽半陰之間的結果。再與《金匱要略·產后病篇》的“產婦郁冒,其脈微弱,嘔不能食,大便反堅,但頭汗出。”用小柴胡湯法的證治互看,則更可以加深對陽微結證的理解。前者由外邪侵入,陽氣微弱郁而不伸所致。后者則發(fā)于產后,由血虛下厥,孤陽上出所致。病因雖不同,但陽氣微弱,氣機郁結,陰陽失衡的病機則是一致的。都是少陽病中,陽氣最為微弱的重癥,其表現已近似于陰癥,所幸的是一息陽氣尚存,邪氣雖盛仍難以入陰。所以,仍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扶助少陽陽氣之轉樞,以祛邪外出于陽。這也就是陳修園所說的:“蓋陰陽之樞,操自少陽,非小柴胡湯不能轉其樞而使之平”(《女科要旨》)。
陽微結證屬于少陽病,由于在癥狀上,與少陰病有許多相似之處,常常容易使兩者混淆。雖然如此,臨證之際若能細心觀察,也并不難以鑒別。如果見到腹痛、便秘、咳嗽、眩暈、納呆等癥,加之病程較長,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寒,時自汗出,或子時至寅時發(fā)作及加重者,都應考慮是否屬于“陽微結”證。此外,如果服用小柴胡湯后,癥狀雖然減輕,但不能完全緩解的時候,其治療當如原文所說:“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”,可用小柴胡加芒硝湯,或大柴胡湯,大便暢行而諸癥隨之而解。
陽微結證的確認不很容易,然而通過對該證病機與臨床的研究,不僅可以提高辨治疑難證的水平,而且可以加深對少陽病病機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