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何通過尿紅細胞形態(tài)區(qū)分腎性與非腎性血尿?
尿紅細胞形態(tài)學檢查是鑒別腎性血尿和非腎性血尿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在顯微鏡下觀察尿液中的紅細胞形態(tài),可以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信息。
1.腎性血尿:當血液來源于腎臟時,紅細胞會通過腎小球濾過膜,在這個過程中受到機械損傷,導致紅細胞變形、破裂或形成紅細胞管型。因此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紅細胞多呈不規(guī)則形態(tài),如環(huán)形、靶形等,并且大小不一,異形率高(通常大于80%),還可能見到紅細胞碎片和紅細胞管型。
2.非腎性血尿:如果出血位置在泌尿系統(tǒng)的其他部位,比如膀胱、尿道等,則紅細胞未經過濾過膜的損傷作用,形態(tài)相對正常。顯微鏡下觀察的紅細胞多為圓形或橢圓形,大小較為一致,異形率低(通常小于50%),很少見到紅細胞管型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實際臨床工作中,單憑尿紅細胞形態(tài)學檢查結果來判斷血尿來源可能不夠準確,還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、體征及其他輔助檢查如B超、CT等影像學資料綜合分析。此外,某些情況下腎性與非腎性血尿的界限并不明顯,需要動態(tài)觀察病情變化并適時調整治療方案。